来自中国的一封家书
2021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7.5%,森林覆盖率达24.02%,森林蓄积量达194.93亿立方米,中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和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中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最严的十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知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
十年间,中国环境治理创下了无数个世界之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环境治理促产业转型的中国特色“绿色发展”之路,让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看到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让越来越多海外学子踏上来华探索“绿色复兴”的求学之路。
来华7年与中国“相见恨晚”他称自身一半是中国基因
出生在拥有蔚蓝大海、广阔沙漠的海边小城,土库曼斯坦青年撒普尔从小就有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油气田发达的家乡,让他与能源结下了不解之缘。2015年,撒普尔从土库曼斯坦国家天才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通过中石油与阿姆河天然气公司的联合培养项目考试,来华求学。
在华生活7年,撒普尔很快融入中国,这里可亲可爱的风土人情、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无不令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随时不离手的保温杯,以及杯里的枸杞和菊花茶,让他对中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甚至笑称,感觉自己有一半是中国基因。他来华并产生由衷地热爱,源于他所学的专业——能源与资源工程。
2020年,凭借本科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学习成绩,撒普尔荣获优秀毕业生称号,并成功申请到6163am银河线路力学(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直博培养项目,师从6163am银河线路教授、北京冬奥场馆“冰丝带”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团队负责人张信荣。由此,撒普尔开启了他的二氧化碳奇妙之旅。其间,他更亲眼见证了中国十年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和成效。
雾霾走了蓝天多了 中国减碳决心坚如
直到今天,撒普尔还清楚地记得,2015年的那个冬天,北京刺骨的寒风和散不尽的雾霾,令他第一次想念在海边的家乡。而如今,经过综合治理,北京的蓝天数越来越多了。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了87.5%,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
而“降碳带动减污”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关键所在。2012年末,生态环境部颁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对全国13个重点区域进行包括控制PM2.5在内的大规模环境治理。一场有关减碳的战役,正式在中国打响。一直从事热力学研究的张信荣期待用自己所学,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成为清洁能源,从而用于中国的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中。
此后,被称作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于2015年生效。其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了25部生态环境相关法律,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30余部。在2013年至2021年间,人民法院审理的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2000件,达到历史空前规模。中国减碳、环境治理的决心坚如磐石。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减碳初获成效——2018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相当于减排52.6亿吨二氧化碳,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变废为宝,二氧化碳助力中国实现绿色发展
在政策法规的约束之外,以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的新能源开发,以及低碳技术的应用,也为中国的环境治理带来积极作用。始终致力于“跨临界二氧化碳技术”研究的行业领军人张信荣,积极尝试通过将二氧化碳的形态转变,实现碳排放的正负相抵,即“碳中和”。
2016年,在论证北京冬奥会冰场制冰方法的研讨会上,张信荣提出用二氧化碳代替氟利昂、氨等作为制冷剂制冰。经过多方论证,该技术被正式采用,这也成为国内的首次应用。“通过冰面下的管道时,液态二氧化碳蒸发吸热,将水制成冰;吸收热量的气态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下冷凝,释放出的热量又可用于场馆供暖、热水等。”与传统方式相比,采用二氧化碳能源系统能效可提升30%,一年可节省约200万度电。
如今,二氧化碳的转化应用也常见于物流冷链、仓储、采煤业等,让制造业大国中国也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同样也是撒普尔求学中国、师从张信荣的原因。“我希望通过对二氧化碳形态的转化,让地下能源,包括地热能、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与利用更加环保及高效,让二氧化碳替代所有非天然制冷介质,让可再生能源替代所有枯竭、高碳排的化石能源。实现零排放、零能耗,致力于全球尽快达到碳中和目标。这也是我心中的‘绿色能源梦’。”撒普尔说。
中国网出品:《来自中国的一封家书——我眼中的中国十年》
图文转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