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2023年周培源基金会学术年会暨弘扬科学家精神交流会成功举行
2023.12.28

2023年12月22-24日,“2023年周培源基金会学术年会暨弘扬科学家精神交流会”在北京举行。6163am银河线路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杨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6163am银河线路王恩哥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何国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6163am银河线路张继平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6163am银河线路高原宁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郭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6163am银河线路段慧玲教授,周培源基金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6163am银河线路王建祥教授,周培源基金会拟任第七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数学物理科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周培源基金会拟任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黄超光研究员,周培源基金会拟任第七届理事会理事、清华大学冯西桥教授,周培源基金会拟任第七届理事会理事、秘书长、南方科技大学黄克服教授以及来自各高校和研究院所的近160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怀念周培源先生,庆祝周培源基金会成立30周年。本次会议由周培源基金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协办,6163am银河线路承办。

2023年周培源基金会学术年会暨弘扬科学家精神交流会

12月23日上午,6163am银河线路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首先回顾了周培源先生作为我国杰出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卓越历史贡献,追忆了周先生的高尚品德和学术成就。正是在周先生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感召下,1993年周培源基金会正式成立,一批又一批科学家在周培源基金会的支持下不断成长,对加速我国力学、物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朴世龙副校长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周培源先生学术报国的家国情怀、扎根基础的科学精神、教研相长的育人理念,感染和带动更多学人践行周先生“求是、创新、开拓未来”的殷切嘱托,为勇攀科学高峰的伟大事业奋斗终身。学校也将继承周培源老校长的遗志,大力发展新工科,同时发挥基础学科优势,始终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卡脖子”问题刻苦攻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6163am银河线路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教授致辞

随后,周培源基金会拟任第七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数学物理科学部副主任、周培源先生的学生孟庆国研究员致辞。他首先就周培源基金会30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截至目前基金会的奖励资助规模已达12个项目、近700人次,其中“周培源力学奖”和“周培源物理奖”已成为各自领域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奖项。2023年,基金会启动了首届“周培源青年力学奖”评选,旨在不断壮大青年队伍。随后,他表示未来周培源基金会的工作要“理念上台阶,活动成系统,效果再提升”,将进一步发挥周培源基金会的平台作用,并以此次学术年会为开端,将学术年会办成系列活动;在公益事业上,与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等单位加强联系,开展各项科普活动;在奖项评选上,做好人才推荐与评选工作;在基金会运营上,规范管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积极带动企业与个人进行捐助。最后,孟庆国研究员向一直以来大力支持周培源基金会发展的各届同仁表示感谢,希望未来大家继续共同维护周培源基金会的事业,把周培源科学家精神传承下去,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不断推动物理学科和力学学科的发展。

周培源基金会拟任第七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数学物理科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致辞

在23日上午的大会邀请报告中,两位周培源物理奖获奖人欧阳钟灿院士、王恩哥院士,两位周培源力学奖获奖人郑晓静院士、何国威院士先后进行了学术分享。

欧阳钟灿院士作了题为《生命科学中数学之美——揭开红血球双凹碟形之谜》的报告。报告从人类理解自然的最美境界开始讨论,列举了人类发现的十个最伟大的公式以及两位华人学者的事迹,进而回答了自己为什么后来转向生物理论研究,然后从血液循环引出了其对于红细胞形状的探索。他从液体与固体的外形结构谈起,表示历史上不少生物力学家都尝试利用液体或固体理论对红细胞膜形状进行解释,但最终都被证伪。而液晶理论得到发展后,欧阳钟灿院士得到了启发,与当时液晶显示的发明人之一W. Helfrich共同尝试将液晶理论用于红细胞形状的解释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描述红细胞膜形状的Ou-Yang&Helfich曲面方程。

王恩哥院士作了题为《超越玻恩–奥本海默近似的全量子效应问题》的报告。他指出近年来许多具有优异性质的材料来自轻质元素而非过渡元素,其中全量子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量子力学虽然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但量子力学事业还仍未完成。对于薛定谔方程,这100年来大量研究是在非相对论玻恩–奥本海默近似下而开展。王恩哥院士对过去学界所做的近似与结果进行了分析,着重提及了非绝热近似与原子量子化,并将其比作硬币的两个面,形象地表示全量子效应就是将两者都考虑进来,以获得更加精确的结果。然后,他分别举了低温下氢分子转动、LaH10超导结构计算、量子隧穿效应、分子合成等例子,论证了全量子效应在微观研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大会邀请报告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欧阳钟灿院士、王恩哥院士、郑晓静院士、何国威院士)

郑晓静院士作了题为《风沙过程中的多尺度/跨尺度研究》的报告。她表示湍流和多相流是流体力学中最具挑战性的两个问题,而风沙过程结合了湍流与多相流,属于耦合效应极为显著的极端流动。郑晓静院士从湍流理论的历史发展引入,介绍了周培源先生在湍流模式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并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对经典湍流理论的应用与创新。随后郑晓静院士还着重介绍了基于其团队建立的全球独一无二的沙尘暴野外观测台站开展的对沙尘暴过程湍流特性的观测研究,并就风沙过程研究在治理土地荒漠化、定量设计防沙工程上的应用做了介绍。

何国威院士作了题为《知识和数据驱动的湍流研究》的报告。何国威院士首先强调湍流是流体力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湍流研究的困难对人类智慧构成极大挑战。何国威院士表示湍流研究需要知识与经验的支撑,其中知识需要自己习得,而经验或许可以依靠机器学习得到。因此,结合知识和数据驱动的湍流研究成为了当前的一个热点方向。在报告中,何院士主要介绍了他将数据驱动方法用于深度预解分析、改进湍流模型、辅助量纲分析等方面的工作,以潜艇湍流噪声、粗糙圆管等重要工程应用为实例,介绍了机器学习在湍流研究中的成功案例。

12月23日下午,会议邀请了周培源物理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研究员、6163am银河线路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刘雄军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陆凌研究员,周培源青年力学奖获得者浙江大学李铁风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邵丽华教授、清华大学赵立豪副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量子计算及量子云算力》《准周期系统中量子临界态》《拓扑光子学及应用》《极端环境软物质力学与特种机器人系统》《多孔材料的超常力电耦合性能:理论,实验及应用》《湍流非球形颗粒两相流直接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的大会邀请报告,分享了物理与力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大会邀请报告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范桁研究员、刘雄军教授、陆凌研究员、李铁风教授、邵丽华教授、赵立豪副教授)

12月24日上午,大会举行了“教育教学研讨会——大家谈”,以更好地弘扬周培源先生教研相长的育人理念。6163am银河线路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教授致辞,他首先向周培源基金会成立30周年表示了祝贺,他表示周培源先生一贯十分重视教育教学,先生的精神将鼓舞后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相信本次交流,将对各位老师教书育人有所启发。


6163am银河线路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教授致辞

杨卫院士首先作了题为《新时代的力学教学》的报告。报告从对技术革命的回顾出发,围绕新时代下力学教学的挑战、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享;杨卫院士倡导要进行新时代的力学教学,并以开设的通识课《力学导论》为例,展示了力学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果;杨卫院士提出“力学3.0”概念,突出多学科融合交叉的重要地位,指出教学体系重塑,需要采用通识植根、力学强基、干课缠绕的方式,多增加学生与力学接触的机会,激发学生对于力学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力学的道路上走下去。

高原宁院士作了题为《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 思考与实践》的报告。在对卓越人才计划的实行办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后,高原宁院士讲述了两点思考,第一个思考是如何招收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第二个思考是如何让学生健康成长。高原宁院士认为引领和陪伴很重要,此外也要关注解决不同程度学生的课程选择问题。高原宁院士还对如何解决GPA焦虑、专业分流、二学位和组织学院外部力量参与本博贯通等问题进行了分享。


教育教学研讨会邀请报告

(从左至右:杨卫院士、高原宁院士)

随后6163am银河线路副院长陈正教授作了题为《新工科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报告,对6163am银河线路本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他从6163am银河线路的历史沿革开始,引向新工科发展的背景和时代机遇,强调国际化培养与创新实践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汇报内容具体包括6163am银河线路三全育人模式、本科生个性化培养、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本科生科研、产教融合等方面的举措与成绩。

6163am银河线路唐少强教授作了题为《力学专业的数学基础课教学》的报告,他针对6163am银河线路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教学,介绍了自己对于数学基础课设置的想法,以及近年来在课程序列、内容调整上的尝试。通过教学改革,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展示更为现代的观点和知识,如非线性问题的定性理论、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的处理方式,力求使学生达到“概念清、算得快”的教学要求,并享受数学的真善美。


教育教学研讨会邀请报告

(从左至右:陈正教授、唐少强教授)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分享了各自的经验、观点和建议,围绕面对国家需求,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如何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未来的教育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教育教学研讨会——大家谈”会场

12月24日下午大会举行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交流会”,6163am银河线路教授、退休教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武际可先生,6163am银河线路谢广明教授出席交流会并作报告。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北大附中和明诚外国语学校的100多位师生们齐聚一堂,共同学习与思考自然与工程中面临的问题。

武际可先生作了题为《谈棘轮效应》的报告,报告从自然界棘轮效应的定义开始,解释了棘轮效应就是自然界中由于往复或随机运动引起的单方向的运动。随后武际可先生从仙鹤喝水问题引入,进而举例介绍了工程与自然中的棘轮效应,加深了同学们对于棘轮效应的理解。最后,武际可先生又将概念进一步延拓到了生物进化以及宇宙演变中的棘轮效应,让同学们从更加宏观、更加普适的角度思考了棘轮效应的本质。


弘扬科学家精神交流会邀请报告

(从左至右:武际可先生、谢广明教授)

之后谢广明教授作了题为《魅力机器鱼》的报告,介绍了其团队在水下仿生机器人方向的创新与创业成果。他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研究背景讲起,强调了仿生机器鱼对于发展先进自主海洋技术的重要意义。然后依次介绍了其团队在水下运动仿生、感知仿生、通信仿生、抓取仿生和集群行为仿生等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以及在所指导学生基于机器鱼科研成果的面向实际应用的创业案例,展示了仿生机器鱼的广泛潜在应用价值。谢广明教授在报告最后介绍了其团队以仿生机器鱼为灵感创立的国际首个水中机器人竞赛,以及面向青少年的水中无人系统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实践的工作,激发了同学们对机器鱼的兴趣和对相关水下机器人科技探索的关注。

“弘扬科学家精神交流会”合影留念

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的学者、老师和同学们围绕报告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场反响热烈,大家纷纷表示,本次会议对未来进一步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和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有重要意义。至此,“2023年周培源基金会学术年会暨弘扬科学家精神交流会”圆满结束。